網絡新聞播報發展方向解析

提 要:2017年2月3日,“軍報記者”推送新設欄目《起床號!新聞早報告》,完善廣播媒體功能,依靠“互聯網+”拓展宣傳教育模式;加強關系建構,借助“儀式化傳播”營造情境氛圍;充分利用“懷舊”情緒,依托廣播平臺進行碎片化傳播。

關鍵詞:新聞播報;“軍報記者”;《起床號!新聞早報告》

2017年2月3日,解放軍報社認證微信公眾號“軍報記者”推送新設欄目《起床號!新聞早報告》,設有“要聞”“國內軍情”“國內社會”“國際要聞”“那年今日”5個板塊,不僅以圖文結合的形式呈現近期時政新聞,還通過音頻進行新聞播報,並附上當天軍報數字版。截至9月14日,該欄目堅持每天不間斷推送新聞播報,日均閱讀量接近3萬人次。

一、完善廣播媒體功能,依靠“互聯網+”拓展宣傳教育模式

2015年3月,李克強總理在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上提出要制定“互聯網+”計劃。此後,“互聯網+”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新業態,通過將互聯網與傳統產業相結合,以某種更有效率的方式對傳統產業進行改造升級,甚至從根源上進行顛覆創新。“軍報記者”推送的《起床號!新聞早報告》,通過收集整理時政新聞並由主播進行播報,制成音頻產品在新媒體平臺上呈現給受眾,實質上正是“互聯網+廣播”的模式。其借助互聯網新技術,對傳統廣播媒體進行改造升級,實現從Radio(廣播)到Audio(音頻)的轉變。正如美國媒介理論傢保羅·萊文森所講的“補救性媒介”理論,新媒介技術的發明和運用總是針對媒介技術的補救和升級,《起床號!新聞早報告》呈現的網絡新聞播報,在一定程度上彌補瞭傳統廣播的缺陷與不足。

傳統廣播中“播報”的語言樣態源於新聞稿件的文體特點,是由其結構嚴謹、單人播報、佈局緊湊、語言精練及書面語風格決定的。此類新聞節目內容以國內外大事件、重要會議、國際形勢、外交等政治性極強的“硬”新聞為主,報道方式嚴肅、措辭嚴謹,新聞言論的立場鮮明,主要發揮輿論引導作用。但在“娛樂至死”的互聯網時代,受眾尤其是部隊官兵更傾向於通過網絡載體和社交媒體緩解生活、訓練壓力,娛樂功能而非信息功能發揮著主導作用,“硬”新聞“軟化”、娛樂化成常態化。因此,傳統廣播的語言、形式、內容、風格等均與當前受眾的愛好需求不相符合,易拉開與受眾的心理距離感,輿論引導效果折損。

雖然我軍長期堅持實行每天“三個半小時”制度,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種方式,但在當前互聯網場域中卻難以取得預期效果,使得軍隊新聞廣播的地位日益邊緣化。“軍報記者”《起床號!新聞早報告》欄目,在傳統播報新聞的基礎上進行改進,借力軍校學員資源整理內容、播報新聞,每周由一個學校負責,每個團隊3—4人,2人播報,1—2人剪輯、整理內容。欄目采用男女主播一人一句交叉播報的方式,語句簡短、語速較快,輕松活潑,符合現代人快節奏的生活方式。其借助新媒除油煙機體平臺拓展教育模式,提升宣傳內容及形式的吸引力,鞏固與當代官兵之間的關系鏈,最終達成教育目的,增強年輕官兵對軍隊的認同感。

借助新媒體平臺,傳統廣播的宣傳內容進一步擴大瞭受眾范圍,實現軍隊不同單位以及軍內外之間的教育聯動。長期以來,我軍思想政治教育基本處於封閉狀態,例如傳統的半小時新聞廣播,其輻射范圍僅局限於本單位內部。如今,在互聯網技術的支持下,對內傳播與對外傳播結合更加緊密,宣傳教育得以打破籬笆,不僅可以學習借鑒外單位經驗做法,還能在地方群眾中展現我軍良好的形象,《起床號!新聞早報告》正是其中的一條有效渠道。

然而,《起床號!新聞早報告》的發展尚未完營業用抽油煙機全貼合新技術“即時性”“交互性”等特點,其文本內容主要摘抄於軍內紙媒,忽視瞭新舊媒體間的區別,繼續延用傳統媒體的線性思維模式編輯公眾號平臺,吸引力仍有待提升;“部隊新聞”欄目信息整理發佈的時間存在相對滯後情況,例如,9月14日還在對西部戰區空軍8月份教育供給側創新予以播報;此外,互聯網的本質是“互聯互通”,且微信公眾號是基於建強關系鏈而搭建的平臺,但《起床號!新聞早報告》在建構傳播者與受傳者關系方面效果較弱,其評論功能尚未完全挖掘,編輯對受眾評論回復較少,與受眾的線下聯系也不夠緊密。

二、加強關系建構,借助“儀式化傳播”營造情境氛圍

依據加拿大傳播學者馬歇爾·麥克盧漢的“媒介即訊息”理論,每一種新媒介的產生都開創瞭人類交往和社會生活的新方式,而其技術形式則決定瞭所承載的信息內容。新媒體的發展催生瞭網絡新聞播報,而《起床號!新聞早報告》的誕生,既遵循著軍隊的一日生活制度,又在一定程度上改變瞭官兵的生活方式。《起床號!新聞早報告》每天推送的時間大致為早上6點鐘,與部隊基本作息時間相吻合,而其搭載的移動載體,又打破瞭官兵收聽廣播的時間、空間限制。“起床後打開微信公眾號聽新聞”已經成為不少官兵的慣性行為。例如,老兵曾寧生就在4月22日的評論中留言說:“我是一名老兵,每天晨起及時收閱‘起床號!新聞早報告’。軍人收閱軍報記者動態信息,是媒體必須關註的事情”。也正是在這種儀式化行為的重復性展演中,強化著官兵的情感認同。

作為美國文化研究的代表人物,詹姆斯·凱瑞認為不僅存在“傳播的傳遞觀”,還有“傳播的儀式觀”,前者側重信息的傳達,後者側重關系的建構和意義的認同。針對信息化時代受眾知識文化水平這一現狀,結合霍夫蘭的“說服性效果”理論,在宣傳教育中采取“結論暗示”效果優於“結論明示”。近年來,我國鼓勵大學生參軍入伍,官兵的整體文化水平逐步提升,未來初中及以下學歷將退出軍隊舞臺,高學歷、高素質成為新的特征。對此,以往單方面理論灌輸的行徑已經遭到淘汰,而應該轉為新的模式,即:表面上提供優質信息內容吸引受眾,實則依靠符號象征營造情境氛圍,在潛移默化中實現教育效果。《起床號!新聞早報告》在推送時政新聞時,借助符號傳達象征意義,通過儀式化傳播增強官兵對軍隊的認同感。例如每天推送頭圖為“今日我出鏡”欄目,邀請優秀投稿作者、訓練標兵、軍迷粉絲等出鏡曬圖,並配發一句軍旅生涯座右銘,充滿軍人血性和戰鬥精神,每個月讓網友進行投票,對前3名發放獎品,增強互動;每天播報的開場樂固定是軍隊的起床號,這一方面貼近部隊作息時間,另一方面則是軍隊符號的表達,彰顯“軍味”;其背景音樂《勝利》,同樣具有顯著的象征性意義,能夠喚起官兵對軍隊及軍人身份的榮譽感和自豪感。對比人民日報社的官方認證微信公眾號“人民日報”,《起床號!新聞早報告》的播音語速更加急促,貼合軍隊雷厲風行的作風形象。正如學者唐麗所言,廣播電臺新聞播音通過不同的發音、語調和播音的力度等來渲染貼合於不同播報內容主題的氣氛。憑借播報特色,《起床號!新聞早報告》營造出一種軍隊特有的情境,幫助官兵盡快適應軍隊生活節奏,增強認同感。

三、充分利用“懷舊”情緒,依托廣播媒體進行碎片化傳播

麥克盧漢曾提出“媒介即人的延伸”,傳統廣播媒體本身是對人體耳朵的延伸,隻需要受眾在聽力方面付出註意力成本而已,即收聽方式具有隨意性優勢。這也是傳統廣播媒體在新媒體發展的不斷沖擊下得以繼續生存的重要原因。網絡新聞播報依托於此,使官兵能隨時隨地收聽新聞報道。隨著軍隊改革的持續深入開展,訓練強度將不斷增大,官兵自由掌控的時間被不斷切割,網絡新聞播報功能的發揮便源於對碎片化時間的充分利用。《起床號!新聞早報告》每天發佈於早晨起床時間,最主要的目的是讓官兵在打掃衛生或者整理內務過程中能夠釋放聽覺功能,實現時間利用效率最大化。

互聯網時代,在新媒體技術的支撐下,《起床號!新聞早報告》不選擇視聽結合的視頻形式,而僅僅采用廣播進行報道,其中蘊含瞭“懷舊”的情緒。當前,傳統廣播媒體雖然早已受到互聯網的強大沖擊並逐漸退居二線,但在國內仍具有較高的關註度,尤其是針對老一輩受眾而言。據後臺數據顯示,目前老兵正是其最主要的受眾主體。他們生長在廣播媒體時代,同時又對新聞聯播式播報方式較為認同。《起床號!新聞早報告》選擇正統的廣播形式,利用“懷舊”音頻元素增進老兵的情感認同,進一步拉近瞭與受眾對象的距離。

然而,正如美國媒介理論傢保羅·萊文森所言:“懷舊情緒終究是要消散的。”面對新生代的青年官兵,廣播形式是否能夠持續保持吸引力尚有待商榷。當前,《起床號!新聞早報告》預期的目標受眾與實際的主體受眾已經存在錯位現象,下一步如何調整改革還需要實踐的檢驗。可以通過多種調研方式,對理想及潛在的目標受眾的媒體使用習慣和信息需求進行分析判斷,根據結論有針對性地調整運營方式和傳播內容,在傳播過程中不斷修正方案,極力向預期目標靠攏。

(作者系國防大學軍事靜電除煙機文化學院研究生)
3A53012C845584EF
arrow
arrow

    qqe886ae2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